脫碳是什么意思?鋼管表面脫碳是怎么回事?怎么處理脫碳問題?材料的脫碳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個脫碳的問題是如何發現的,發現了之后應該怎么處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脫碳這個問題。
脫碳是指鋼的含碳量減少的現象稱為脫碳。鋼的加熱溫度過高或在高溫下停留時間過長時易發生脫碳。有時還伴有嚴重的表面氧化。出現全脫碳層時組織中已無珠光體存在。僅有部分脫碳層時還保留一部分珠光體。碳鋼及低合金鋼在臨氫高溫狀態下氫使鋼中的Fe3C還原生成甲烷,也使珠光體脫碳,亦稱氫腐蝕。脫碳后的鋼材強度下降并軟化。
關于脫碳層深度可根據脫碳成分、組織及性能的變化,采用多種方法測定。例如逐層取樣化學分析鋼的含碳量,觀察鋼的表面到心部的金相組織變化,測定鋼的表層到心部的顯微硬度變化等等。實際生產中以金相法測定鋼的脫碳層最為普遍。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鋼的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而調制,即淬火和高溫回火的綜合熱處理工藝,目的是使鋼鐵零部件獲得強度與韌性的良好配合,既有較高的強度,又有優良的韌性、塑性、切削性能等,調質處理在熱處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調質件大都在比較大的動載荷作用下工作,這類零件主要為各種機器和機構的結構件,如軸類、連桿、螺柱、齒輪等,在機床、汽車等制造工業中用得很普遍。
45鋼淬火溫度在A3+(30~50)℃,在實際操作中,一般是取上限的。偏高的淬火溫度可以使工件加熱速度加快,表面氧化減少,且能提高工效。為使工件的奧氏體均勻化,就需要足夠的保溫時間。如果實際裝爐量大,就需適當延長保溫時間。不然,可能會出現因加熱不均勻造成硬度不足的現象。但保溫時間過長,也會也出現晶粒粗大,氧化脫碳嚴重的弊病。
對于需要淬火的鋼,脫碳使其表層的含碳量降低,淬火后不能發生馬氏體轉變或轉變不完全,結果得不到要求的硬度。軸承鋼表面脫碳后會形成淬火軟點,使用時易發生接觸疲勞損壞,高速工具鋼表面脫碳會使紅硬性下降。采用45K冷鐓鋼的螺栓也因為調質處理過程中熱處理爐內保護氣氛不規范,導致氧化脫碳,最終讓螺栓斷裂失效了。
脫過碳的組織沒有碳化物,所以組織是很白的,在顯微鏡下是亮白色,其實氧化和脫碳是兩個獨立的過程,鋼在熱處理過程中表面與爐膛空氣中的氧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物的現象稱為氧化。
鋼在熱處理過程中表面的碳獲得一定能量后脫離表層進入爐膛氣氛中,使表面碳含量下降的現象稱為脫碳。
防止脫碳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工件加熱時,盡可能地降低加熱溫度及在高溫下的停留時間;合理地選擇加熱速度以縮短加熱的總時間;
2)造成及控制適當的加熱氣氛,使呈現中性或采用保護性氣體加熱,為此可采用特殊發計的加熱爐(在脫氧良好的鹽浴爐中加熱,要比普通箱式爐中加熱的脫碳傾向為小);
3)熱壓力加工過程中,如果因為一些偶然因素使生產中斷,應降低爐溫以待生產恢復,如停頓時間很長,則應將坯料從爐內取出或隨爐降溫;
4)進行冷變形時盡可能地減少中間退火的次數及降低中間退火的溫度,或者用軟化回火代替高溫退火。進行中間退火或軟化回火時,加熱應在保護介質中進行;
5)高溫加熱時,鋼的表面利用覆蓋物及涂料保護以防止氧化和脫碳;
6)正確的操作及增大工件的加工余量,以使脫碳層在加工時能完全去掉。
1)2Cr13不銹鋼加熱溫度過高,保溫時間過長時,能促使高溫δ鐵素體在表面過早的形成,使鍛件表面的塑性大大降低,模鍛時容易開裂。
2)奧氏體錳鋼脫碳后,表層將得不到均勻的奧氏體組織。這不僅使冷變形時的強化達不到要求,而且影響耐磨性,還可能由于變形不均勻產生裂紋。
3)鋼的表面脫碳以后,由于表層與心部的組織不同和線膨脹系數不同,因此淬火時所發生的不同組織轉變及體積變化將引起很大的內應力,同時表層經脫碳后強度下降,甚至在淬火過程中有時使零件表面產生裂紋。
對于需要淬火的鋼,脫碳使其表層的含碳量降低,淬火后不能發生馬氏體轉變,或轉變不完全,結果得不到所要求的硬度。軸承鋼表面脫碳后會造成淬火軟點,使用時易發生接觸疲勞損壞;高速工具鋼表面脫碳會使紅硬性下降。由于脫碳使鋼的疲勞強度降低,導致零件在使用中過早地發生疲勞損壞。
零件上不加工的部分(黑皮部分)脫碳層全部保留在零件上,這將使性能下降。而零件的加工面上脫碳層的深度如在機械加工余量范圍內,可以在加工時切削掉;但如超過加工余量范圍,脫碳層將部分保留下來,使性能下降。有時因為鍛造工藝不當,脫碳層局部堆積,機械加工時將不能完全去掉而保留在零件上,引起性能不均,嚴重時造成零件報廢。
影響鋼脫碳的因素有鋼料的化學成分,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和煤氣成分等。
鋼料的化學成分對脫碳有很大影響。鋼中含碳量愈高脫碳傾向愈大W、Al、Si、Co等元素都使鋼脫碳傾向增加;而 Cr、Mn等元素能阻止鋼脫碳。
隨著加熱溫度的提高,脫碳層的深度不斷增加。一般低于1000℃時,鋼表面的氧化皮阻礙碳的擴散,脫碳比氧化慢,但隨著溫度升高,一方面氧化皮形成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氧化皮下碳的擴散速度也加快,此時氧化皮失去保護能力,達到某一溫度后脫碳反而比氧化快。
加熱時間越長,加熱火次愈多,脫碳層愈深,但脫碳層并不與時間成正比增加。例如高速鋼的脫碳層在1000℃加熱0.5h,深度達0.4mm;加熱4h達1.0mm;加熱12h后達1.2mm。爐內氣氛對脫碳的影響在加熱過程中,由于燃料成分,燃燒條件及溫度不同,使燃燒產物中含有不同的氣體,因而構成不同的爐內氣氛,有氧化性的也有還原性的。他們對鋼的作用是不同的。
氧化性氣氛引起鋼的氧化與脫碳,其中脫碳能力最強的介質是H2O(汽),其次是CO2與O2,最后是H2;而有些氣氛則使鋼增碳,如 CO和 CH4。爐內空氣過剩系數α大小對脫碳也有重要的影響:當α過小時、燃燒產物中出現H2,在潮濕的氫氣內的脫碳速度隨著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在煤氣無氧化加熱爐中加熱,當爐氣中含H2O較多時,也要引起脫碳;當α過大時,由于形成的氧化皮多,阻礙著碳的擴散,故可減小脫碳層的深度。在中性介質中加熱時,可使脫碳最少。
防止脫碳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工件加熱時,盡可能地降低加熱溫度及在高溫下的停留時間;合理地選擇加熱速度以縮短加熱的總時間;
2)造成及控制適當的加熱氣氛,使呈現中性或采用保護性氣體加熱,為此可采用特殊發計的加熱爐(在脫氧良好的鹽浴爐中加熱,要比普通箱式爐中加熱的脫碳傾向為小);
3)熱壓力加工過程中,如果因為一些偶然因素使生產中斷,應降低爐溫以待生產恢復,如停頓時間很長,則應將坯料從爐內取出或隨爐降溫;
4)進行冷變形時盡可能地減少中間退火的次數及降低中間退火的溫度,或者用軟化回火代替高溫退火。進行中間退火或軟化回火時,加熱應在保護介質中進行;
5)高溫加熱時,鋼的表面利用覆蓋物及涂料保護以防止氧化和脫碳;
6)正確的操作及增大工件的加工余量,以使脫碳層在加工時能完全去掉。
金相檢測是通過觀察材料微觀結構、內部組織,進而通過組織結構或者缺陷來判斷材料的性能。可以說金相是熱處理的眼睛。
所以能夠對金相有一定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我們實際生產中的問題,讓理論和時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對于生產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脫碳是鋼表層上碳的缺失,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①部分脫碳
②完全脫碳(鋼樣表層碳含量水平低于碳在鐵素體中最大溶解度)
(注:完全脫碳層只有鐵素體組織存在。)
對于絕大多數鋼材料而言,脫碳現象會導致鋼材料的性能變差,故將脫碳層看作鋼材料的一種缺陷,尤其是對于某些特種鋼(如工具鋼、軸承鋼、高速鋼等)而言,脫碳層更是嚴重地影響其性能。鋼材料表層中的C元素被氧化后將會形成脫碳層,體現在化學成分上脫碳層的碳元素含量比正常組織較低,體現在金相組織上脫碳層中的滲碳體(Fe3C)的數量比正常組織中少,體現在力學性能上脫碳層的強度和硬度比正常組織低。
(圖中箭頭方向表示脫碳層)
GCr15表面脫碳的金相圖
碳素鋼表面脫碳(100X)
60Si2MnA彈簧鋼表面脫碳
20MnTiB調質鋼表面脫碳
測定方法的選擇及其準確度取決于產品的脫碳程度、顯微組織、含碳量以及部件的形狀。一般采用金相法、硬度法、化學或者光譜分析法測定碳含量的方法測定。具體詳情大家可以參照 :GB/T 224-2008 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 標準
下面我們就金相法進行分析。總脫碳層的測定—-在中碳鋼、低合金鋼中是以鐵素體與其他組織組成的相對量變化來區分的。借助于測微目鏡或直接在顯微鏡毛玻璃屏上測量從表面到其組織和基體組織已無區別的那一點距離。對每一試樣,在深的均勻脫碳區一個視場內,應隨機進行幾次測量(至少需5次),以這些測量值的平均值作為總脫碳層深度;而對于工具鋼、軸承鋼、彈簧鋼是測量深處的脫碳層作為總脫碳層深度的。
全脫碳層的測定---全脫碳層是指試樣表面脫碳后得到的全鐵素體組織,因此,測量時應從表面測至有滲碳體或有珠光體出現的那一點,或測量產生全鐵素體組織的滲度為全脫碳層深度。
放大倍數的選擇取決于脫碳層深度,如果需方沒有特殊規定,通常采用的放大倍數為100倍。一般來說,具有近似平衡組織的鋼種脫碳層取決于珠光體的減少量(見下圖)。
圖1 60Si2Mn彈簧鋼的全脫碳層深度100X
圖2 35#調質鋼的總脫碳層深度 100X
圖2 65Mn彈簧鋼的總脫碳層深度 100X
從上圖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氧化皮、完全脫碳層、部分脫碳層三部分區域。
(1) 鋼材料的表面形成脫碳層以后,因鋼材料的表面與內部組織的差異以及其線膨脹系數的不同,在淬火過程中不同組織間的轉變和體積的變化會產生巨大的內應力,同時脫碳層的形成會導致鋼表層的強度下降,在進一步的機械加工過程中可能使零部件的表面產生裂紋缺陷。
(2) 對于需要進行淬火熱處理的鋼材料,表面形成脫碳層后使其含碳量下降,淬火后的馬氏體不能夠進行轉變或者不能全部發生轉變,導致鋼材料的硬度和強度達不到要求,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接觸疲勞損壞現象。
(3) 鋼材料產生脫碳層以后導致其疲勞強度降低,加工生產的零部件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過早的疲勞損壞現象。
(4) 零部件表層形成的脫碳層(黑皮部分)未被加工,會導致零部件的性能降低;如果脫碳層的深度小于加工余量,在進行機械加工時可以完全被切削掉,不影響零部件的性能;如果脫碳層的深度大于加工余量,在進行機械加工時不能完全被切削掉(部分脫碳層被保留下來),使零部件的性能下降。由于鍛造加工工藝不當,造成零件表面的脫碳層出現局部堆積現象,而且在進行加工過程中不能夠將產生的脫碳層完全切削掉,保留下來的脫碳層會導致零件的性能不均,嚴重時可導致零件的報廢。
(1) 零部件在進行加熱過程中,盡量降低加熱溫度和減少在高溫下的加熱時間,確定合理的加熱速率,縮短總的加熱時間。
(2) 設計具有特殊功用的加熱爐,嚴格控制加熱爐中的加熱氣氛,使爐中的氣體呈中性,具有保護作用。
(3) 在熱加工過程中,若因某些特殊原因而停止,應當將加熱爐溫度降低等待恢復加工生產,如果停止時間過長,必須將待加熱材料取出來或者隨加熱爐冷卻。
(4) 在冷變形加工過程中,應當盡量控制中間過程中的退火次數和降低退火溫度,必要時可進行軟化回火處理,以降低脫碳層的形成,退火和軟化回火等熱處理操作必須在保護介質中進行。
(5) 進行高溫加熱時,可在鋼材料的表面增加覆蓋物或者進行涂層保護,用來防止鋼材料的氧化和脫碳。
(6) 鋼材料進行加工時選擇正確的操作(如加大零部件的機械加工余量),以保證產生的脫碳層能夠完全被切削掉。